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返回首页

挽救生命永不言弃——记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张波

来源: 原载:2015.6.24 今日章丘  时间: 2015-06-29 点击人次: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初识张波主任,他正在领着年轻医师查房,医疗界的查房很像传统作坊里师傅带徒弟,不知何故,原本一脸笑容的张主任突然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点着一个年轻医师的鼻子开始大发雷霆。事后,我们得知,这名年轻医师是昨天晚上的夜班大夫,前一天临下班前,张主任嘱咐他要把患者的血钾水平控制在4.2左右,结果第二天早上查房时,患者的血钾结果是3.8,其实正常人的血钾指数在3.5--5.5之间都是正常的,但是张主任依然固执的坚持自己的标准。
  
    “没达到目标值,这个夜班一宿没睡,还挨了顿批。”这位年轻的值班大夫有点沮丧地说。“不过话也说回来,为了患者更好的康复,严格要求是必须的。”
  
    医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重症医学科更是严谨加严谨。对于危重患者来说,一点点身体指标上的误差,都可能“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更有可能影响到患者的预后。每天精确计算出入量,严格监测身体各项指标,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都是他们每天必须的工作。

  “张主任是个工作狂”

    作为重症医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张波主任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他曾经连续7天吃住在科室,累了和衣而卧,饿了胡乱泡碗面,为的是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张主任的手机保持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开机状态,无论刮风下雨还是漫天飞雪,无论白天还是深夜,只要电话一响,50多岁的他总能一跃而起,立马恢复状态。“我的睡眠质量很差,因为心里总像有事一样,不能睡踏实,这么多年就是这样过来的。”张波如是说。
  
    在重症医学科,张波坚持每天2次查房,上午下午各一次,他不允许工作中一丝一毫的失误,为此他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心血。坚持定期的病例讨论,有时候和年轻人争得面红耳赤,但是过后就像没事人一样。“医学上要提倡争论,只有这样才能探讨出对病人更有利的方案,这个方案必须是目前看来最完美的,老百姓卖多少粮食才能换来一天的住院费,咱不能浪费人家一分钱。”

  “你会好起来的”

    初入重症医学科的病人,只要是神志清醒的,张波主任的第一句话总是这样的:“放心吧,你肯定能好起来,我们有的是办法救你。”对于一个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病人,这句话能给予他们是鼓励,更是一种生存的信心。
  
    一位反复入住ICU的老太太,每次住院都要找张主任,她常对家人说:张主任能救我。直到最后一次老太太病情告急,家属都放弃治疗了,弥留之际,她仍在念叨:找找张主任。“医生不是神,他希望把每一个病人都救活,但是咱现在的医疗技术有限,有些人咱们终究留不住。”虽然见惯了生死,但是每当遇到这种情况,张波总会默默的把自己关在办公室。
  
    无论多重的病人,张波从不轻言放弃,常规应该做30分钟的心脏按压,他会做6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每次查房,他总能找到病人好转的迹象,鼓励病人和家属,坚定治疗的信心。对于治疗方案,他一遍一遍反复推敲,力求完美,向同行请教、请专家会诊、翻阅文献资料,有时候半夜醒了都会打电话到科里,询问病人情况,随时调整方案,家人都说他着了魔。

  “有事您说话”
  
    老孟是一个外伤肠破裂的病人,家庭十分贫困,一入院张波主任就告诉家属:先救命,别提钱。有一次,本来要找家属催交住院费的,但是张主任一看到病人的哥哥在啃凉馒头、吃咸菜,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最后还把自己兜里的600块钱都掏出了,给了人家,告诉人家有事就找他。
  
    是工作狂,更是“事儿妈”。作为一个科主任,他是科里老老少少几十号人的主心骨。科里年轻人多,结婚、生孩子、买车买房,他都是热心人,跑前跑后,尽心尽力,就像给自个儿家里办事一样。“科里人有事都爱找他,别看他工作起来脾气大,生活中特别热心,和老的少的都能打成一片,大家都喜欢他。”护士长评价说。
  
    工作缘故,张波主任除了回家睡觉大部分时间都在科里,对于家庭更多的是愧疚。2011年一次重大抢救,碰巧张主任的母亲摔伤骨折了,他顾不上自己的老妈,在科里待了三天三夜,才抽了空回去看看。如果说工作和家庭是一架天平,他的砝码总是偏向前者,缘自一种从医的职业责任感。
  
    “干医生不后悔,这辈子值了。”每年抢救急危重症患者1500多例,挽救了无数濒临破碎的家庭,这或许就是其中的价值吧。(通讯员  贾晓丽)


  • 打印本页
  • 关闭本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