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返回首页

二十余载时光磨砺厚积薄发 重症医学科实现跨越发展

来源: 医院宣传科  时间: 2020-09-30 点击人次: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一个蓬勃发展的专业和学科背后,一个承载着百万群众危重症救治任务的科室里,一定有一群朝气蓬勃、有理想、有信念的人,他们自豪地称自己为“重症人”。
面对生命争分夺秒,面对灾难全力以赴,面对困难泰然处之,20余年的时间,他们一直秉持“您将生命托付,我定不离不弃”的信念。新冠疫情面前,一个科室先后派出5名医护逆行援鄂,那身绿衣比任何时刻都更给人生的希望。重症医学科,二十余载时光磨砺厚积薄发,成功实现跨越发展,回忆这段光辉历程的今天,也让我们共同向ICU致敬,为ICU祝福。

   ——1997年,医院成立了全区首个重症监护病房(ICU),这成为章丘区医学发展史上重要意义的一笔,从此,章丘区的危重病人抢救有了专业的人员、专业的设备和专业的技术。回顾往昔,一幕幕记忆犹新。
   重症医学科前身为麻醉ICU,隶属于麻醉科,时任麻醉科副主任的张波同志兼任麻醉ICU主任,赵青为护士长,开展心脏手术及各类重大手术后的监护治疗。当时只有2张床位、2台呼吸机和监护仪,1名医生3名护士承担了所有工作。2005年扩展为4张床位,3名医师,7名护士,开始收治内科危重病人,包括心肺复苏及中毒的患者。2008年,医院外科大楼建成,当时设置了17张床位的层流净化重症监护病房,其中包括一间4张床位和一间1张床位的单间病房,成为二级科室。2011年科室正式改名为重症医学科,在时任主任张波的带领下,从人员到技术实现快速发展。科室相继引进德国费森尤斯血液净化机、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仪(PICCO)、除颤仪、心电图机、颅脑降温仪(毯)、纤维支气管镜、可视喉镜、震动排痰机、末梢血糖仪、血气生化监测仪、下肢循环治疗仪、床单位消毒机等先进设备,为危重病患者的生命安危提供了强有力地保障。
   2016年,科室搬至新启用的内科楼,由最初的2张病床发展到如今的3000余平病区面积,监护治疗设备功能齐全的33张床位;由最初的1名医生、4名护士发展到如今的14名医生、43名护士,先进设备再添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仪,床旁超声、无创呼吸机、高流量吸氧装置,转运呼吸机等。随着临床经验大量积累、医资力量逐年壮大及病房设施地不断改善,重症医学科由最初的单一麻醉复苏发展到如今可开展血流动力学监测,镇静深度监测,以及血浆置换,胆红素吸附,主动脉球囊反搏等多项最具前沿的特色技术,由最初的自行诊疗发展到如今领先时代的远程会诊,受益患者逐年递增,挽救了大量危重病人。
微信图片_20200930083410

   ——二十三年来,ICU人苦练基本功,学习先进技术,从出生15天的襁褓婴儿到90多岁的耄耋老人,重症医学科每年收治各种病人1500余例,奠定了在章丘区危重病领域的领先地位。让更多重症患者重生,他们做到了!
   一位护士回忆,科室成立最初收治了一位因秋收农忙时被拖拉机碾压腹腔和骨盆的40多岁女性患者,患者骨盆骨折严重,盆腔内大量出血,手术无法止血,两侧引流管不断有血液流出,护士一边不断地遵医嘱给予患者输液、输血,一边观察着患者生命体征和引流管的情况,不能有丝毫疏忽。面对患者体内顺着引流管不断流出的血液,当时唯一的医生张波主任一直守在患者身边,观察着患者情况。积极抢救后患者的出血还没能减轻,张波果断做出决定,将患者转移至介入室行介入栓塞止血。当时介入室没有监护仪与呼吸机,张波亲自将监护仪及呼吸机转运至介入室安装试运后再将患者转移至介入室。一次次努力,终于将患者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患者朴实的农民丈夫及年幼的两个孩子破涕为笑。
   某个凌晨的两点,急诊送来一位心力衰竭老年人,当时整个章丘,只有我院ICU有血液动力监测和容量管理仪器PICCO。刚到重症医学科门口,病人就出现了呼吸心跳骤停,全科人员立即投入进紧张地抢救中,气管插管、持续胸外心脏按压、电除颤、应用血管活性药物,10分钟后病人恢复心跳,但血流动力学仍不稳定,全科讨论应用PICCO监测,根据PICCO监测指标,进行精细化管理治疗。经过10天的治疗患者转危为安,转出监护室时老人激动地说:谢谢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后来谈起这次抢救,颜廷爽主任仍心有余悸:“当时幸亏有PICCO监测数据指导如何治疗,要不病人真可能就抢救不过来了,这次抢救我们的技术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地抢救每一位生命垂危患者的场景,每天都在重症医学科上演着。多少个深夜、凌晨,ICU尽心守护每一个进来的生命,有时明知不会赢,也会拼尽全力。无论是应对社会突发事件还是面对个人意外发生,重症医学科做到了没让社会失望,没让百姓失望。
微信图片_20200930083421

   ——二十三年,ICU团队勇于创新,坚持临床医疗与科研互动的发展模式,临床、教学、科研齐头并进,多项技术开创全区先河。从各种新技术地逐渐开展到各类高端设备地大力引进;从一个个记忆深刻的患者到一次次科室团队的突破,主任颜廷爽信手拈来,如数家珍。
   率先在章丘地区开展床旁微创气管切开术和床旁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技术以及重症超声技术,在危重患者抢救治疗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与突破。熟练开展有创和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床旁心电监测、心脏电除颤;深静脉置管术,动脉置管术;气管插管术、经皮微创气管切开术、有创及无创机械通气技术、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和肺泡灌洗技术;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技术;胸腔、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技术;血液净化技术,镇痛镇静技术等。2017年建成云ICU远程会诊平台,为危重患者实施国内外远程会诊,同年6月20日,重症医学科第一次远程会诊顺利开展,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一路走来,科室在急危重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经验,如心肺脑复苏、各种休克、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重症肺炎、重症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呼吸衰竭;神经危重症:颅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消化道出血、重症胰腺炎、肝功能衰竭;急性肾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性昏迷;严重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脓毒症;各种严重药物、农药中毒;严重创伤、严重理化因素损伤;各种大手术术后复苏等。乘着医院三级医院创建的东风,科室加强标准化建设,规范各项诊疗常规和流程,逐步提高医疗质量,挽救了大量危重病人。
   2015年成功承办“济南市医学会急危重症专业2015年年会”。邀请国内知名教授现场授课,成为代表济南地区急危重症顶级水平的学术盛会,也为全区急危重症同仁提供了交流切磋、共同提高的良好平台。
微信图片_20200930083415

   ——“国家困难面前我们没有一个人退缩。”说起抗疫,护士长李顺荣眼眶有些湿润,脸上却始终挂着坚定的笑容。新时代的最美担当,重症医学科凝练了独特的科室文化。“您将生命托付,我定不离不弃”,已经深深烙印在重症医学科每一位医护心里。
   走进重症医学科,几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奋斗的你。这是科室医护的工作格言。ICU在践行医院“以人为本,生命至上”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凝练了独特的科室文化。这是一支从2003年“非典”战役中走出的英雄队伍,科室经得起历史与现实的磨炼,面对生死的考验,舍小家顾大家,迎难而上。2020年1月28日至2月15日,ICU共选派5名医护前往湖北抗疫一线,5名援鄂队员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任务安全返回。未被派遣的年轻医护踊跃报名,思想坚定,作为后备力量时刻准备着。ICU勇敢承担起全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任,在各种重大疫情面前,毅然战斗在临床最前线。
   2011年,实验小学门口的那场车祸中,有一名小患者由于伤势太重,已成植物人,起初她的父母还常来探望,后来干脆不来了,12年来,照顾护理她的只有ICU的医生和护士,花费也早已过百万了,每当有人谈及此事时,他们总是会心一笑:始终一如既往,敬畏每一个生命。
   2008年,在时任主任张波的带动下,全科人员向章丘四中四名品学兼优的特困生捐款资助,一直到他们高中毕业,均以优异成绩考入国家重点大学。期间一直未间断,同时还关心他们的生活,多次给他们送去衣物。这个特殊的无陪人科室,病人的一切都交由医护,干的就是良心活。给病患温暖,让家属安心,总是为需要帮助的人解决着各种困难。
多年来,科室注重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派医护人员到北京协和医院、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北京朝阳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山东省省立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进修学习,并与国内、省内知名专家展开学术交流。多次成功承办济南市急危重症专业相关会议。先后荣获“济南市优秀志愿服务集体”、“章丘区总工会职工先锋号”、“章丘区青年文明号”、“章丘区五星级护士站”、“医院最佳创新型科室”、“医院最佳质量安全科室”、“医院新技术、新项目评比一等奖”、“医院优质护理奉献型示范病房”、“医院优质护理学习型科室”、“医院优质护理服务星级示范病房”。2018年科室被评为济南市重点专科。
微信图片_20200930083425

   风雨曾经、坎坷几何。前行路上,重症人将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医院发展方向为向导,不忘初心,弘扬抗疫精神,努力提高医院危急重症救治水平,让更多重症救治技术开花落地,更好地造福百姓。(宣传科  文莎莎)

  • 打印本页
  • 关闭本窗口